第047章 为何读书?(1/2)
作品:《革鼎大明》“怎么?又在县衙吃瘪了吗?”>
张铭一看他这模样,心里就明白了几分。>
“那李县丞见都不见,只派人说知道了,还说什么县城里困难,实在无法提供粮饷。”>
对于这个结果,张铭其实早有预料。>
之所以派徐长贵去知会,不过是走个程序而已。>
毕竟张铭如今还是大明的百户,一应关防俱在,既然是出兵剿匪,对地方上好歹要通知一声。>
至于粮饷什么的,张铭压根就没指望李县丞能承担。>
“哈哈,这点闲气咱们用不着和他生。快坐下,先烤烤火。”>
张铭招呼徐长贵坐到自己身边,又对周胜道:>
“和矿主们接触的事,要抓紧进行了,还有那个麻田的刘庆,也要多加打听。”>
周胜点头道:>
“一收到消息,我就在留意,目前还没打听到太多有用的消息。”>
这事儿也急不来,毕竟周胜前几天才刚接到这个任务。>
张铭拍了拍他的肩膀,低声道:>
“你之前给王肖提供的那些关于黄老爷的事,就做很好。关于这些士绅们,还要多方打听,记录成册。”>
说到这里,张铭忽然话题一转,对周胜问道:>
“现在能认识多少字了?吴先生每日里可曾给你留功课?”>
周胜愁眉苦脸的道:>
“大概一百字总有吧?每天都要练字,写不完吴先生就不教后面的字。”>
张铭笑道:>
“是千字文?还是百家姓?”>
周胜老老实实的道:>
“千字文。”>
一旁的徐长贵嘚瑟道:>
“我都认得两百字啦!不过是从三字经开始学的!”>
张铭笑而不语。>
不止他俩,即便是沿江学堂里,如今也是先以《三字经》和《百家姓》教识字。不同的是如孙慎等人,学百家姓,只有学堂的孩子们才从三字经开始学。>
对于孙慎他们而言,是“识字扫盲班”。>
待百家姓学完之后他们再学千字文,文字数量基本上就够用了。>
学堂的山长,自然是张铭,先生们则是胡松泉等人。>
不过不管是先生还是学兵,全都是半工半读,至于孙慎等人,则完全是利用收工后,睡觉前的时间。>
具体怎么教张铭不管,你爱解释就解释几句,不喜欢解释,让学兵们死记硬背也没问题。>
但教学要求是有的,完成的好,有奖励,完成不好,有惩罚。>
趁着天色还未完全黑下来,张铭去了一趟办事站,不过并没有待多久。>
事实上他来也只是认个门,银钱往来、消息传递等事早有安排,目前来看也不用张铭做什么调整。>
回到营地后,正赶上站队点名,然后吃晚饭。>
如果说在沿江堡的时候,还是准军事化的生活,那么自从今天开始,就变成了严格的军事管理了。>
少年学兵们显然适应的很快。>
晚饭是难得的放松时间。>
毕竟是少年心性,吃饭时候大伙儿便围着张铭,吵着要听孙猴子保唐僧取经的故事。>
张铭想了想,说了个猪八戒背媳妇的故事,反正怎么热闹怎么好玩怎么说。>
故事本就不长,连说带吃,也就是一顿饭的功夫,可是吃完饭后,少年学兵们就得开始学认字了。>
此时天色已逐渐变暗,少年学兵们席地而坐,每个人都拿着块小木板,架在腿上。>
“怎么?一个个都成孙猴子,坐不住了吗?”>
张铭架好小黑板,转头对学兵们说道。>
少年心性便是如此,半是好奇,半是同龄人聚在一起时的热闹。>
周围的火把,将这片营间空地照的非常明亮。>
“拿一本,往后传!”>
徐长贵将一摞书交给最前面的学兵,那少年喜滋滋的将最上面的书放在木板上,然后转身将其他书传给身后的人。>
等所有人都拿到书之后,张铭便开始宣布课堂纪律。>
诸如不许喧哗打闹,有事则需先举手喊报告,待先生同意之后方可诉说提问。>
少年学兵们很是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,当下挺腰直背,盘腿坐的端端正正。>
有的学兵甚至仔细擦干净手,才去拿那本薄薄的书。>
直到现在,还有好些学兵觉得做梦一般。>
读书识字曾经距离他们太过遥远,曾经有多少少年,羡慕的看着能去学堂的同龄人,梦想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革鼎大明 最新章节第047章 为何读书?,网址:https://www.254y.org/382/382197/49.html